一、细节失真:过度 “脑补” 导致信息错误
常见问题:
AI 对模糊、残缺的细节(如老照片的五官、纹理、文字)会基于训练数据 “推测填充”,可能出现:
人脸五官比例失调(如大小眼、歪嘴)、发丝变成色块;
老照片的手写文字、徽章、服饰花纹被误判为其他图案;
古建筑的雕花、窗户轮廓被简化或扭曲。
注意事项:
优先选择支持 “保留原始细节” 的工具(如带 “控制网” 功能的专业工具),通过线条稿、关键点标记约束 AI 生成;
分步骤修复:先修复轮廓(如用 “线稿修复” 功能锁定边缘),再处理细节,避免 AI 一次性过度生成;
手动校验:放大细节逐一检查,尤其对人脸、文字、标志性图案等关键信息,发现错误后用局部修复工具修正。
二、色彩偏差:脱离时代 / 场景逻辑
常见问题:
AI 上色依赖通用色彩数据库,可能违背照片的时代背景或场景合理性:
老照片(如民国、80 年代)被赋予现代流行色(如荧光色、莫兰迪色);
自然场景色彩混乱(如天空偏紫、树叶偏红,忽略光影逻辑);
肤色失真(过白、过黄,或不同人种肤色混淆)。
注意事项:
提供时代线索:在上色时输入关键词(如 “1980 年代中国家庭照片,暖色调,红砖墙”),引导 AI 匹配对应年代的色彩风格;
参考历史资料:修复特定时期的照片前,查阅该年代的服饰、建筑、环境的典型色彩(如民国旗袍多为素色、蓝布衫,50 年代标语常用红色);
手动调色:用工具的 “色彩校正” 功能微调,重点修正肤色、天空、地面等大面积色块。
三、破损修复不彻底:忽略 “隐性缺陷”
常见问题:
AI 对明显破损(如划痕、折痕)修复效果较好,但易忽略隐性问题:
老照片的 “褪色不均”(局部偏灰、偏黄)未被修正;
照片边缘的撕裂、污渍残留(尤其浅色背景上的淡色污渍);
因扫描模糊导致的 “像素块” 未被优化,修复后仍显粗糙。
注意事项:
预处理优化:修复前先用扫描工具将老照片高清扫描(建议 300dpi 以上),减少原始图像的模糊问题;
分区域修复:对复杂破损(如大面积污渍 + 折痕),用工具的 “局部修复” 功能框选问题区域单独处理,避免 AI 分散注意力;
强化对比度:修复后适当提升对比度和清晰度,让隐性缺陷暴露后二次修复。
四、风格统一问题:修复后 “违和感” 强
常见问题:
照片不同区域的修复效果不一致,导致整体风格割裂:
人脸修复过度清晰,而背景仍模糊(如人物像 “贴” 在背景上);
部分区域色彩鲜艳,其他区域色调灰暗,缺乏过渡;
老照片修复后完全失去 “复古质感”,变成 “现代合成照”。
注意事项:
保持风格一致性:修复时输入统一风格指令(如 “修复老照片,保留轻微颗粒感和复古色调”);
全局调色:修复后用 “滤镜” 或 “色调统一” 功能,让人物、背景的亮度、饱和度匹配;
保留 “时代痕迹”:适度保留老照片的自然磨损(如轻微颗粒、边角泛旧),避免过度修复导致失真。
五、隐私与版权风险:数据滥用隐患
常见问题:
部分 AI 工具会默认将上传的照片纳入训练数据,可能导致个人隐私(如家庭老照片、肖像)泄露;若修复的是有版权的照片(如老电影海报、历史档案),可能涉及侵权。
注意事项:
选择隐私协议明确的工具:优先使用本地部署的 AI 工具(如 Stable Diffusion 本地版),或明确承诺 “不上传数据、不用于训练” 的平台;
规避版权问题:修复前确认照片的版权归属,个人所有的老照片可放心处理,涉及他人或机构版权的需获得授权;
敏感信息打码:若照片包含身份证号、地址等敏感信息,修复前先手动打码,避免 AI 误修复后暴露。
总结
AI 修复照片的核心是 “辅助工具”,而非 “全自动解决方案”。关键在于:用 AI 解决效率问题(如快速修复大面积破损、基础上色),用人的主观判断把控细节、风格和真实性,同时注意规避隐私与版权风险。对于珍贵的老照片,建议多次调试、手动修正,必要时结合人工修复提升效果。
